作为影响深远的,被美食家身份耽误的文化巨子,汪曾祺先生早在民国时期,就眷恋于以菌菇为主题的私房菜馆。他将鸡枞菌奉为“菌中之王”,接着是干巴菌,再然后是青头菌、牛肝菌。但奇怪的是,在汪曾祺的“吃菌子排行榜”里,完全没有松露的位置。
无独有偶,纪录片《风味人间》的云南美食顾问也曾撰写过一句很有意思的断语:“富民鸡枞,野生菌之后。王属于干巴菌,松茸算小三,松露干爹。”看起来,似乎在中国的传统美食观念里,松露没有鸡枞、干巴菌等菌子的“地位”高,说是无冕之王,甚至还有点“心虚”。
事实上,在较长一段时间里,川滇等国内产区的老百姓,更多是用松露来泡酒甚至喂猪,猪拱菌一说便是由此而来。
结合时代背景来解读,谜题答案近在眼前。像汪曾祺等美食评论前辈,迫于时代的框架,不能尽情享受来自普罗旺斯原产地松露的美好,以至于对松露的烹饪价值产生了抵触,这合情合理。但进入千禧年以后,如果你依旧认为以精品中的精品著称的私房菜,选择松露是一种“无理取闹”的滑稽,那真是完全对松露美食属性的误解了。
随着国际贸易的市场选择,消费趋势的变化和演进,松露如今早已“跃过龙门”。
进入互联网时代,随便任何一个点评和购买类的团购APP,仅仅以“松露”为关键词搜索,便出现了“黑松露薏米焗波龙”“黑松露烤鸡”“黑松露烤黑猪肉串”“黑松露墨鱼饺”“黑松露蘑菇汤”“黑松露炒饭”“黑松露鲍鱼汁捞饭”等各种各样的菜品。
松露一词,已不仅仅是精品私房菜中的魔幻点缀,就连稍微上档次的平民餐馆,也试图用其镀金,提升价值,斩获高溢价。